《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2 10:13:47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

《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学习网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 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在教学中,一幅幅维也纳的迷人图片,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阅读课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涵。

二、抓住感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能“读得进”、“用得出”,要训练得扎实、到位,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音乐摇篮”这一部分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站的补充资料了解音乐家的伟大成就,欣赏具有特色的“优美的乐章”,想象“从两段名曲中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在学习《二泉映月》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乐曲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家的鲜明个性和乐曲的“优美、不朽”。从而进一步理解“摇篮”的意思,深入感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在教学“音乐城市”这部分时,我设计了这两个环节:

(1)看音乐家的塑像展开想象“你看,这是贝多芬石像,他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这是施特劳斯铜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回答:“贝多芬静坐沉思,仿佛在思考着新乐曲的创作。”“施特劳斯手中的提琴,传出了悠扬的《蓝色的多瑙河》乐曲。”……

(2)创设情境,采访游客“这位游客,你看到这么鲜红而又巨大的高音谱号,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浓郁的音乐氛围!”“我觉得维也纳人民特别爱音乐,就连草坪也要用音乐来装饰,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从学生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深层次的。由“音乐塑像”“音乐符号”展开想象,能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魅力。

三、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有限的,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学生欣赏着这欢乐的乐章,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录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深入地体会到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维也纳声名远扬。”

在教过《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维也纳之旅还没有结束。课后,你可以再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资料,与同学共享。”让学生借助博客进行后续专题学习,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锻炼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但是,网络探究学习是一种高级智慧型学习,不仅受学生思维、想象等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且受到网络操作技能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在线留言”,迫于时间限制,学生交流得还不够充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2

本次口语交际,我结合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指导学生围绕城市的特点,对自己所选择的城市作具体介绍。本次口语交际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因为这些城市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回去搜集资料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事先我告诉他们将举行一次比赛,每个同学都得认真准备。学生们开始第一步的工作——找资料,有的是电脑上查找的,打印了好几张纸——不仅是一所名城。还有的是参考《课课通》的,他们还在书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资料的收集为进行交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孩子们的资料可以说是多而杂,因此课堂上我先让他们回忆《音乐之都维也纳》介绍的重点是什么,又是怎么介绍清楚的。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最主要是把城市及美称之间的关系说清楚,接着他们开始整理自己的资料,并在小组内进行初次介绍。后来每组推荐两位代表到班级内进行介绍,全班同学当评委,分别从介绍内容和交际态度两方面进行评定。通过这样找、说、评的过程,学生不仅积累了课外的知识,而且经历了整理资料、大胆说话的过程,我想收获还是不少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3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课文的语言简洁。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 ……此处隐藏9175个字……3、4等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这一小节的总起句,可以用来直接概括节意,同时也归纳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全文围绕总起句介绍内容,这样的结构清晰,体现了重点。形式和内容都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2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文章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文章。教学中 ,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3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全文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课文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学参考用书》上说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有说明文性质的文章。在对维也纳音乐之都这个性质了解的基础上,从语文特性上来说,让学生继续熟悉总分结构段,领悟其优势的同时,尝试着从处所写作手法入手,对学生进行练习训练;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让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让学生明白除了周杰伦,世界上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读读课文,觉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时,显得过于苍白。如果这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充实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图片的、影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文字背后的内涵张显出来。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等。展示资料的时间不要拘泥于课堂,完全可以分流,对于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说明,可以放在课余时间,作为学习前的铺垫。课堂上我们不必花大段的时间去交流资料,图片可以边读边欣赏,(尤其是插图),一些资料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设计,用导读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读中,作为一种旁白,成为课文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更是感情的累积。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4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独特的音乐文化,让我们领略了维也纳的高贵与优雅。由于本人对于音乐之都,实在是太陌生了,加上文中涉及到的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如欧洲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等建筑以及维也纳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

这些知识对我来讲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查阅相关的资料上。教学时,我又主要抓住“摇篮”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从而感受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文本自然融合。在摇篮的畅想中,学生灵动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在朗读中品味乐趣,在朗读中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的魅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5

4月22日,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由于教学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生字词的教学上,对课文内容只能整体感知一下。

教学中,我以音乐《蓝色多瑙河》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去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生字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去画出生字和词语,通过指名读、领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去掌握字音字形。在词语理解方面,通过学生互相帮忙解决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生字书写时,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难写,再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在随堂本上完成,对写字的评价还是放手给学生,学生讲的不全面时,我再进行补充,随后请那几个学生再次书写,最后我对学生书写仍存在难度的字进行范写。

但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

1、课堂上注重了写的指导,写的训练,但时间稍短。

2、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推敲,要关注细节。比如设置阅读要求不够明朗,板书不够美观等。

3、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如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批注批重点词等。

4、教师自身的素养还有待于提高,如课堂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重复学生语言的现象比较严重。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