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灰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灰雀》教学反思1《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齐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善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2教学中的评价就像一起“双刃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近,我们中语组进行了两次教学研究,刘德莉老师前后由两次执教同一课的教学评价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执教《灰雀》,刘老师的评价语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见到这么棒”!“刚才默读时没读,因此接不上来。”“你们还不知道惋惜呀”等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打击不小,因此,整节课显得有些沉闷。而第二次执教《灰雀》,刘老师评价语言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极佳。另外,第二节课中,刘老师也更注重了其它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
那么,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样的评价,教师若之发自内心,学生就会感到贴近心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对一切。
二、抓住时机,适时评价。评价不应拘泥于一格,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抓住时机,给们一份自信,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另外,评价不足让教师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对于错误之处更需在明确指出,避免让学生走弯路,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三、评价语言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好的语言如一条深深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像一首促昂扬奋进的歌,激励着人们去不断地追求。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求艺术性。
另外,评价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不讲求实际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的能力,反而会引导学生对评价的漠视,失去评价的意义。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且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灰雀》教学反思3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灰雀》教学反思4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我在讲授《灰雀》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尤其是后面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有困难,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鸟意识。
然而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学习不好或不爱动脑的学生则充当了旁听者的角色;有的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小组交流当中来,我行我素,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这些现象在以前也经常出现过 ……此处隐藏8929个字……两句话,从两人的言行中体验人物内心,了解了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改正错误的历程。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深,不能很好的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本,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说写结合,培养创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本文中,了解小男孩心理历程的转变是本堂课的一个关键,从小男孩的一开始不说实话,到听了列宁的话之后的矛盾心理,直至最后被列宁的真爱所感染,决心放了灰雀,小男孩的这一心理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迂回曲折的,这其中必定是一个充满着挣扎的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利用这一空白点,拓展了学生的写话训练。上次课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未来得及让学生些,课后我让学生写了一下呢,发现学生同样是不能深入的写,可能是跟课堂上教师引导地不够深入有一定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以上是我对所上的《灰雀》一课的一些反思。
《灰雀》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灰雀》教学反思15《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同学的视野,我们一齐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齐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局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同学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扮演对话。透过对话扮演让同学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干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哀,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透过同学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沛流露出。
文档为doc格式